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何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何预防和治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何预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何预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治心血管病时如何预防心衰?
心力衰竭又称为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流量导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及(或)体循环静脉淤血,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缺血、淤血以及功能失调,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力衰竭按其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障碍型心力衰竭和舒张功能障碍型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是一种单独疾病,它是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那么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该如何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呢?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包括: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肥厚,逐步发展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因此,在治疗高血压时最重要的是尽早积极有效的控制血压,预防或延缓左室肥厚的发生。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可以有效预防甚至逆转左室肥厚。因此,一旦发生左室肥厚,在降压治疗时应均可能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
冠心病是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发生严重的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以及血栓形成,引起血管腔狭窄,最后导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其中,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急剧而严重的临床表现。长期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导致心肌慢性缺血或反复多次和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导致发生心室重构进而引起缺血性心力衰竭。因此,治疗冠心病重要的是尽快行冠脉造影以便及时行支架植入或搭桥术,恢复冠状动脉前向血流,以保证心肌充足的能量代谢,挽救濒死的缺血心肌,药物治疗强调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冠、改善心肌代谢等治疗。
心脏瓣膜病是由瓣膜机械性损害造成血流动力学异常,使心脏压力负荷(瓣膜狭窄)或容量负荷(瓣膜关闭不全)发生改变,最终发展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目前,尚不能有效阻滞瓣膜病的进展。治疗主要有:①对于心功能代偿和无临床症状的病人,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一般不必治疗;②对各种易患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进行积极治疗,并积极防治各种合并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等;③对已发生并发症如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应及时安装起搏器,对症状期病人应定期随访,以免发生意外。④对瓣膜严重钙化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有症状病人,应尽早进行手术或介入性治疗。
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也可诱发心力衰竭,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使心室充盈减少和心排血量减低而导致心力衰竭。而某些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显著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三分支阻滞,也可因心排血量减低而诱发心力衰竭。而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则往往伴随窦性心动过速及其他心律失常。因此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除控制心律失常外,还应注意有效控制心室率。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必要时则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病因有感染、理化因素、药物等,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对于心肌炎的治疗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因而必须强调早期综合的治疗方法。患者一旦诊断为心肌炎,应尽可能卧床休息,合理的休息极为重要,可使发生炎***变的心肌尽快修复,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防治诱因,预防感冒,防止病毒侵犯机体;药物治疗可应用一些辅酶Q10、维生素C、磷酸肌酸等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以促进心肌修复,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肌病是一组由于心肌结构改变和舒张/收缩功能受损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一般与***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其中失代偿性扩张型心肌病通常表现为心力衰竭,因此,治疗时强调利尿、扩血管、强心,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尽早使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螺内酯的“金三角”药物治疗。必要时植入CRT或CRT-D起搏器,而终末期心肌病则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治疗。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心衰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多数老年心衰研究结果提示,冠心病是老年心衰的最常见病因,高血压、肺心病在老年心衰患者中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心力衰竭常见的诱因包括感染、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劳累和情绪激动。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调查数据显示,以某医院为例,2005-2011年共1198例在急诊因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现,急诊死亡率为9.6%(115例),其中63.5%(73例)在24小时内死亡,80.9%(93例)在48小时内死亡。
图片源于站酷海洛plus
心力衰竭危害巨大,而且年龄越高,心衰发生的风险会显著上升。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脏病和脑卒中统计数据》指出,40岁人群在此后有20%的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数据之高,令人警醒,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心衰的预防工作。为此,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一项“生命简单七法则”,用于指导老年人科学有效地预防心衰。
法则一: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人到老年,要养成定期定时测量血压的习惯,做好血压的监测管理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法则二:控制胆固醇。控制胆固醇水平是预防老人心衰的头等大事,植物性食物具有低[_a***_]、低热量的特点,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质等,能够充分满足人体需要,有利于控制胆固醇水平。
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以左心衰常见。治疗主要是七个字“强心、利尿、扩血管”,加强心脏本身做功,排出体内淤积的液体,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衰症状。
那么如何预防心衰的发生?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可能造成心衰的发生,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因此规律使用药物,定期复查,有新的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才可以避免心衰的发生。
2、预防感染。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衰的最常见和最重要诱发因素。肺部感染后,发热、咳嗽、心跳加快等症状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而且感染后产生的毒素也会直接损伤心肌,因此极易导致心衰的发生。预防感冒、避免发生支气管炎和肺炎,也是预防心衰发生的重要措施。
3、调节水盐平衡。对于心衰患者,如果水钠潴留,那么势必会造成心衰加重,或者对于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时间水钠潴留,也会诱发心衰的发生。因此如果出现下肢水肿,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电解质,从而调整利尿剂的应用。
4、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高脂饮食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烟草可以损伤血管内皮,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大量饮酒可以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一定要戒烟,少量饮酒,并且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饮食多样化,从而保证体内酸碱平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心衰发生的必要措施。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何预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何预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45683.html发布于 2024-08-25